查看原文
其他

万元买“内推”,求职新路径?

光明日报 2022-06-29

文|樊成

 
找大厂的学长学姐做个“内推”,增加一下自己简历的曝光率和通过率,如今正在成为不少毕业生求职的一个辅助技能。但是,你听说过买“内推”的吗?
 
秋招季即将开始。近期,在应届毕业生的网络社交圈中,关于求职辅导的广告五花八门。媒体调查发现,这些求职辅导机构除了提供修改简历、笔试面试辅导、行业分析、实习机会推荐等服务,多数还承诺能“内推”“保offer”;价格一般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,少数甚至高达数十万元。


这看起来有点滑稽,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,第一份工作往往意味着人生的第一桶金。如果在找工作时却先要花费不菲,这着实有点迂回和别扭。不可否认,近年来,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高,优良的就业岗位又是有限的,势必造成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。但进而衍生出求职辅导产业链,恐怕暴露了很多不足。
 
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,其任务当然不只是为了学生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。与社会对接、搭建让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,让学生获得赖以生存、发展的能力和机会,同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不少毕业生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居然是“如何求职”,这其实恰恰反映了高校教育的一个短板:职业规划。
 
换句话说,在就业指导方面,高校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,在学生毕业前就应该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培训。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,在找工作的问题上乱了节奏,然后只能盲目地去社会机构花钱求助。这反映出,不少学生在校内难以得到有价值的就业指导。

丁根厚摄/光明图片

很多学生都在大学里进行过职业规划,有的甚至还在比赛中拿过奖,但是真正到了找工作的时候,却发现并不怎么起作用,大都流于形式。多年前,湖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建农就曾指出,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就业指导大多是从课堂、讲座中来,很容易和实际脱节,因此老师除有理论背景外,还应有实战经验。
 
不单是在师资问题与课程内容上,高校针对学生的就业培训,可以做的有很多。当下,不少高校都喜欢强调就业率,然而在提升就业率的问题上,不仅需要学生发力,也需要学校发力。这就好比一位奥运选手能否在赛场上取得优良的成绩,不仅和运动员个人有关,和其教练、团队及所在机构,也有密切关联。

杨素平摄/光明图片

说到底,经历、作品和能力,才是最好的简历。在高校的几年里,你学到了什么,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,去了哪些企业单位实习,获得了怎样的经历和作品,这些才是构成简历的硬通货。与其花费重金购买所谓的求职辅导,不如多下功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,进而产生竞争力,这才是水到渠成的路径。
 
当然,不排除有一些学生,确实可以借助外力、通过技术性的手法,把自己的简历打扮得漂漂亮亮,凭此找到不错的工作。但是这份工作能否很好地、持续地干下去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能力。这就要求,校园教育还是要与社会需求更深入地接轨,培养学生的真才实用,方可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焦虑。
 
热点视频推荐
↓↓↓
更多内容
关注“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
↓↓↓
关注“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
↓↓↓

去一线救灾,量力而行

捐款要与咖位相符?逼捐就变味了

台风天该不该点外卖?

“代骂”过嘴瘾?解气背后是戾气

奥运选手失利,就该被网暴?




文字:樊成
图片:光明图片等
朗诵:王茜
责编:王子墨
编辑:张永群 常莹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